你的父母去做保险销售,于是亲戚朋友都给面子买他的保险。因为亲友众多所以销售量一直都还可以。但因为他不是长袖善舞的那种人才,所以对于陌生人的业务开拓做的并不好。
没做多久换了家公司,自然是要带着以往的客户关系网去面试。可是这家公司就提出质疑了:你以往的大订单基本都是亲友捧场买的,说到底跟传销没太大区别啊……不能继续向外部拓展的话,对你长期的职业发展很不利啊。总有一天亲友会饱和,就算你不断认识新朋友,家里不断添丁进口也比不上我们业务拓展所需要的订单数量啊。
于是他们就招聘了另一个口若悬河的销售。
在手机这方面,因为ET群体原本属于三星忠实用户的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
而现在花因为ET而制造的带货量表象,其实掩盖了他难以针对粉丝之外的路人群体,对三星这整个品牌的形象形成提升的问题。过两年销售数据分析是能够总结出,其带来的营销爆点累积在什么方面的。
即便ET自己认为“反正不管今后花代言什么品牌什么产品,都会买”,“所以现在表现越好以后其他厂商就越能看到花的潜力”。但其他厂商并不会这么相信。他们所看到的将会是销量增长模式的不均衡,以及考虑三星对粉丝消费力的榨压是否已到极限。
相反六神/雅诗兰黛这些产品原本的消费圈就和ET人群有极大重叠,能够带来的整体品牌提升是可以通过未来的销售数据分析出来的,就是属于双赢。
另外,从道德范畴而言,广告和代言的本质都是厂家利用明星的地位,对粉丝及路人观众形成道德绑架(不买=不支持=不信任),迫使其付款。这种道德绑架可以体现地较为温存,不产生负面效应(价格便宜、产品确实特别好、不影响健康);亦有可能产生害处(效果虚假宣传、不是对所有人群都适用)。所以如何在爱豆收入与自己的消费实力消费观之间寻找平衡就比较重要。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参考我最初的比喻,假设是父母所推销的产品你会购买到什么程度?一旦超过你认为合理的程度(传销/高价保健品)你是会继续无条件买单哄父母开心,还是会冒着吵架的风险劝说他们别做这个了?
把父母换成爱豆再想一想……什么是你能够接受的最高程度?